P5088688.JPG  

滿一歲後的峮峮要打德國痲疹腮腺炎混合液苗,我拖到5月9日才帶他去打

打完後他的狀況良好,7天內並無發燒情況

我們聽醫生的話也沒帶他到處亂跑,怎麼會後來就發燒了呢?

5月18日星期五〔1Y24D〕峮峮發燒了

面對發燒,我們夫妻都很鎮定

並不是第二個小孩就“青菜”,而是比較有經驗了

況且遇上這種事,才第一天,焦急也於事無補

只能看退燒後有什麼症狀,再帶去給醫生判斷

很幸運的是,當天晚上峮就退燒了

隔天星期六,只偶爾聽到他輕微的咳聲(我猜感冒了,大概是前晚洗澡洗太久了吧!)

已經很會走路的他,看起來有些軟腳的現象,但看他活動力和食慾尚可,所以也就沒打算帶他去給醫生看

家裡的長輩(我爸)已經不停的啐啐念了(反正只要有小孩發燒,他就是這個樣子)

星期日,臉上出現一些小紅點,跟退燒後我認知的疹子大不相同,我以為蚊子叮的

星期日晚上,連手腳都出現小紅點,我心裡開始急了~~

媽呀~~又不是玫瑰疹,也不是長牙在發燒的情況…發燒後出現小疹子,一定是病毒啦!

但是…是什麼病毒咧?不是腸病毒吧?

上網爬文看了些資訊,跟腸病毒的症狀不同,又不嗜睡,也沒有四肢無力、食慾不振…

心裡的擔心瞬間減少許多…

但也決定星期一要帶他去看病

所以今天一早就趕快帶小孩出門

醫生說:「這是過敏性病毒,還有點感冒,跟上次打預防針沒有關係,小孩正處口腔期,家裡環境要注意,小孩子要常洗手哦!」

哇哩咧!上次是鵝口瘡,這次是過敏性病毒

這小孩快把我給氣死!

醫生又說:「口腔期大概還要等到2歲。」啥咪!OH MY GOD!

什麼『口腔期』!快把我搞死了!

一天到晚看到東西就往嘴裡塞,稍不注意,還有可能去舔大門的紗門,

撇開他這種惱人的口腔期不講,

其實他還算是很乖巧又聰明的寶寶

哎!真的是讓我們這些大人多費心了~~~~~

 

晚上峮峮的疹子真的發起了,看他痛苦煩躁不停的哭鬧

抱過來安撫,才發現手腳的疹子變成像醫生說的一圈一圈紅紅的,裡面會出現很多小泡泡,這種情況他會變癢

原來是癢呀~~後來拿了醫生給的藥擦一擦之後…他又是一條活龍了

哈哈~~真是奇怪的小孩

好在這種痛苦…醫生說最多三天…搞不好兩天就好了

那…今天已經過了痛苦的一天,希望我和峮峮的惡夢明天就可以結束囉!

 

以下就是上網找的知識,給一些爸爸媽媽參考吧!

發燒不用馬上急就醫,可以等燒退了有症狀出來再去給醫生看

除非發燒中的小孩嗜睡、不吃不喝、四肢無力、嚴重喘息、連續高燒不退…等情形才要趕快去就醫哦!

 

何謂「病毒疹」?
病毒疹就是小朋友得到病毒感染之後,全身症狀大致消除,但是仍然在皮膚出現一些不痛不癢、有時候常常是全身性的疹子,叫病毒疹。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所起的疹子都叫病毒疹,像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等,它有全身症狀的時候,那麼這些皮膚疹子,是它診斷的依據,這些病並不叫病毒疹。有許多前述常見特定的病毒以外,所引起的皮膚疹子,通常它反應的是急性期已經過去,像發燒、全身酸痛,引起全身的免疫反應,那這種反應表現在皮膚上面,就會有剛提到不痛不癢、常常在兩三天當中由身體中心跑到四周,有時候看到頭、臉先出現,在兩三天當中,全身都有了,那也在接下來的兩三天中完全消失,這種皮膚病變叫做病毒疹。

哪些病毒會造成病毒疹,該如何治療?
從剛剛的說明就可以知道,這只是一種臨床的症狀,所以只要引起這種臨床症狀的病毒都可以,我們常見的就有幾十種,像克沙吉氏病毒,有時候性病毒等等,林林總總的病毒,十幾種到二十種都有。以前常見的高燒四、五天後才起的皮膚疹子,我們特稱玫瑰疹。其實這些都是病毒疹裡面的一部份。

寶寶得到病毒疹時需特別注意什麼?
媽媽在發現小孩子燒退了以後,起了這種不痛不癢,全身發過的疹子時,這時候不要很緊張,而是應該很高興,剛有提到這通常是有抵抗力,引起免疫的反應,只是表現在皮膚方面,通常全身症狀都已經消失,病應該都已經好了,我們開玩笑說這叫做"放煙火",全身慶祝說我感染而且已經過去了,我現在有抵抗力,將來有同樣的病毒,我不怕他。所以反之,有些疹子出來,是會癢,小孩子很不舒服的狀況,抓得很厲害,或者是皮膚疹子開始出現的時候,全身症狀仍然存在,尤其是發燒,已經燒了三五天,皮膚疹子出來了還在燒,小孩子很不舒服,這個時候就要分別想,第一個,會癢的這些皮膚疹子會不會是過敏,會不會是藥物過敏,第二個是不會癢,但是仍然有全身症狀,這時候家長要請專業的醫護人員來看一下,會不會有其他的病變,不只是感冒而已,或者是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需要留意的。

相信很多父母對於孩子長疹子肯定很苦惱也很心疼, 不知道如何幫他減輕痛癢,年紀小的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手, 無法避免去抓疹子,家長只能想盡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真是累人的事情!
年紀小的孩子體溫通常比大人高, 活動力又強,流汗後身上難免會有一些痱子, 再加上台灣四季如春,隨時都可見腸病毒案例, 看到孩子身上長了疹子,又合併發燒或食欲差, 難免繪聲繪影,深怕腸病毒侵犯孩子而未察覺。 其實孩子生病合併皮膚疹,很多都是與病毒感染有關, 我們通稱為病毒疹。



醫學史上,全身出疹疾病依照發現的順序來編號,最常聽見的是麻疹(measles),是首先被注意到,因此編為第一號,第二號為猩紅熱(scarlet fever),第三號為德國麻疹(rubella),其他常見的有:傳染性紅斑(erythema infectiosum)、嬰兒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

 廣義的病毒疹應該包括所有與病毒感染有關的皮膚疹,會引起皮膚疹的病毒目前已知至少有五十幾種,除了少數有特徵的病毒疹可由病史與理學檢查區分是哪一種病毒造成之外,大部分的病毒疹是沒有辦法經由簡單的方法去得知病因。
 以下提出幾種12歲孩子常見的病毒疹,提供給家長參考,希望能給予幫助。

腸病毒疹
認識腸病毒

 夏秋季常見,病因為腸病毒enteroviruses),潛伏期三至七天,病毒喜好侵犯學齡前兒童。主要經由口糞傳播,發燒時也經由飛沫傳播。許多家長會有一種直覺,孩子腸胃不舒服,是不是得了腸病毒,其實腸病毒很少有腸胃炎的症狀,之所以稱做「腸」病毒,主要是因為腸胃道中有高濃度的病毒,因而稱之為腸病毒。腸病毒是一大群病毒的總稱,至少有六十幾種,得到腸病毒後對同種病毒會產生保護抗體,但每年都有可能被不同種類的腸病毒傳染,甚至同一年內也會被兩種以上不同病毒的侵犯,所以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常有的症狀
 感染腸病毒後,除了發燒與胃口變差之外,還會有多樣化的皮膚疹,其中以手、足、口與屁股為好犯位置,也就是常見的手足口病與?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的疹子多數會出現在手和腳,大腿和臀部也是常出現的地方,71型腸病毒最常以手足口病方式出現,若有出現高燒不退情形時,要特別的注意。而口腔內會出現紅腫,不久就會形成水泡,使得孩子不敢吞口水,影響食欲,則是?疹性咽峽炎,高燒會維持23天。

 另外,【少數】病童會有腦膜腦炎與心肌炎等重症出現,有神經學後遺症甚至喪命的危險,不過家長也不用太過於緊張,因為這只是少數孩子會併發的症狀。

預防與照顧
 請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人群眾多的地方,家裡如果有病患,輕微的症狀,請在家多休息,適當補充水分,盡可能與人群隔離,以免傳染。同時加強個人衛生,常洗手,保持居家環境的整潔衛生及空氣流通。腸病毒的傳染性相當的高,因此要特別注意,常洗手以保持衛生,避免將病菌傳染給別人。 而通常醫師會開立止痛藥,若孩子口腔部位相當不舒服時,可以噴些止痛劑以減輕疼痛。同時讓孩子進食比較冰涼、易吞食的食物,才不會感覺口腔更疼痛

水痘
認識水痘
(chickenpox)
 水痘是最常聽見的病毒之一,主要的病原是水痘-帶狀?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春冬季常見,潛伏期十至二十一天,主要經由飛沫傳播,身上的水痘中也含有高濃度的病毒,所以在完全結痂之前,也會經由接觸他人的水痘而感染。

常有的症狀
 水痘發病的初期,症狀與感冒很相近,有時會有輕微的發燒,因此常常會被誤以為是感冒,直到冒出水珠後,才與感冒有所差別。疹子主要分布在臉與軀幹,從紅斑開始,繼而丘疹、水珠、膿 到結痂。結痂前的疹子會癢,只要不抓破而造成細菌感染,一般是不會留下疤痕的。不過值得開心的是,長過水痘的病患,就能終身免疫了。

預防與照顧
 在出疹期,應該要特別注意身體的清潔,同時更換衣服、床單,保持環境舒適涼爽,穿著較薄的衣物,若有流汗則應立即換上乾淨的衣物。另外要記得修剪孩子的指甲,以免因抓癢而造成皮膚的續發性細菌感染。在病發時,可以口服抗過敏藥物,外敷止癢藥水,或是利用冰敷來止癢。若不小心抓破,可以擦消炎藥膏,必要時甚至可讓孩子戴手套。整個出疹過程約需一星期,在此期間均具有傳染能力,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若合併肺炎 、肝炎(黃疸或肝功能上升)或腦膜腦炎(脖子僵硬、昏睡或抽筋),應住院治療。

麻疹
認識麻疹
(measles)
 麻疹的病原是麻疹病毒,春冬季節交替時最常見,潛伏期約七至十二天,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其傳染途徑是經由飛沫傳染。

常有的症狀
 在前期有咳嗽、流鼻水與結膜炎的一般感冒症狀,口腔內成群出現的白色或灰藍色柯氏斑點Koplik's spot)是診斷特徵。疹子會從耳後與臉部開始出現,很快蔓延至軀幹與四肢,疹子後期按出現的先後順序,會出現褐色色素沉積與糠狀脫皮。

預防與照顧
 在出疹期,主要照顧是保持身體的清爽乾淨,盡量讓孩子休息以及有適度的活動;如果發高燒,要維持室內空氣流通,保持舒適的環境。不要穿太厚的衣服,若有高燒不退,則可使用退燒藥、睡冰枕等,同時要多補充水分,注意孩子的體溫,以免高燒不退而引起併發症。目前國內麻疹預防注射已推行多年,孩子一歲時應接受預防注射,十五個月時再加一劑。

嬰兒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
認識嬰兒玫瑰疹

 嬰兒玫瑰疹是一、二歲孩子常見的出疹性疾病,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曾經罹患過嬰兒玫瑰疹。它的病原是人類?疹病毒第六型(HHV-6),常發生在春夏交替的季節,潛伏期約五到十五天,病毒可能經由大人的唾液傳染給孩子,但大人不會有症狀。

常有的症狀
 通常孩子會連續高燒四至五天,接著身體會出現許多玫瑰色的斑丘疹,當疹子出現後,燒也會漸漸退。玫瑰疹大多在三天內消失,不會留下痕跡。所以家長不用太擔心,因為出疹反而是好事,代表燒就快退了!

預防與照顧
 在照顧時,最重要的是發高燒時期,有時會引起抽筋,但通常是良性的抽筋,而且不會留下後遺症;在病發期,沒有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維持正常的作息、多喝水、保持家裡環境通風,同時多注意身體清潔,常洗手,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場所。

 雖然有高達五十種以上的病毒會造成病毒疹,但是絕大多數的病毒疹,只需症狀治療即可,所以當孩子發高燒合併皮膚疹,並不需整天提心吊膽。為人父母,對於孩子身上有併發症傾向的病毒疹,還是找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診治較放心喔!

寶寶出疹子
皮膚出疹子在幼兒是蠻常見的,可造成皮膚疹子的病毒有上百種,但真正有命名的疹子只有數種而已,如麻疹、德國麻疹、玫瑰疹、水痘、口手足疹、川崎病疹等等。絕大多數的疹子都是沒有名字的,醫生們稱呼為〝病毒疹〞。家長時常會想知道寶寶出的是什麼疹子,但醫學上欲知是何病毒或細菌引致的疹子,需要抽血、驗大小便、、、等等,而能檢測的種類又十分有限,所以常是寶寶抽了許多血,做了許多檢查,結果是不知道!

疹子本身看起來蠻可怕,但是常是無害的,因為︰ 多於二、三天內自然會消退。

疹子多於疾病的後期出現,當看到疹子時,表示此病快要恢復了。

不需要塗抹任何藥物。

病毒感染多見有皮疹,細菌感染則少見有皮疹,而病毒的疾病多為會自癒的良性病。有時寶寶已經打過麻疹預防針了,為何還會再出疹呢?或寶寶已經出過疹,為何又出疹呢?因為許多疹子看起來相似,但卻由不同病毒感染所產生的。

目前國內對幼兒的保健都很重視,許多預防接種都在進行著,所以只要寶寶確定是按時接種了,應該不會再得到同樣病毒的感染了。

 痱子:

現代家庭都有冷氣,小寶寶因為天氣熱而長痱子的機會不多,年輕的父母也可能不太知道甚麼是痱子?近幾年來,時常看到的現象就是寶寶出生後,父母把寶寶包的太多,寶寶的額頭、頸部、甚至於身體的軀幹上有時會長一些痱子,父母在不了解的情形下著急的帶小寶寶來看醫生。

標準的現象是除了身體出汗的部位有細細顆粒狀的疹子之外,寶寶並沒有過任何其它發燒、咳嗽等生病的症狀;也沒有接觸過藥物、食物造成過敏的可能。有經驗、年齡大的一點的醫生,一眼也看的出是痱子。只要教導父母改良一下照顧的方式就可以了。

另一種寶寶容易長痱子的情形是:當寶寶一生病發燒的時候,有些傳統的父母就拼命把小朋友包的一層又一層,如果問家長為甚麼包這麼多?家長的回答大概是:「外面有風」、或是說「他的手還是涼」。如果當時是夏天,家長又會說「車裡有冷氣」。時常會看到寶寶熱的的臉色發紅,滿頭是汗。

包個一、兩天,長痱子是很常見的;於是下一回來看診的時候,又會緊張的問:「是不是出麻疹」?

寶寶的衣服到底要穿多少?

寶寶的衣服到底要穿多少才是正常?基本上我們建議,不論大人、小孩,有生病、沒有生病,衣服只要穿到人感覺不冷就可以了,穿衣服的目的就是要保暖,但是穿的太多、太熱了出汗了,反而是太過之。

記得我自已在美國芝加哥的第一個秋季,天氣剛開始轉涼,大約在攝氏18度左右的時候,我就開始穿上毛衣出門,但是到了醫院,辦公室裡台灣去的醫師立刻私下警告我:不要穿這樣多,會被老外笑是「東亞病夫」的,果然看看四週的老外都穿短袖,自已也不好意思的敢快把衣服脫掉。以後就是看別人穿多少,向己也穿多少。外國人的衣服穿的是不多的,自己入境隨俗一段時間後,也逐漸有一種感覺:人真的不是那麼怕冷,有點涼的時候,抬頭挺胸吸一口冷空氣,身體也不會冷到會發抖,反而不穿太多衣服沒有擁腫的感覺,滿舒服的,也沒有因為穿的比台灣少而著涼感冒。

在寒冷的地方住過以後才感覺到我們在台灣的大多數人真的是太怕冷,而且是過度保護了。

給小寶寶的包的太多或穿太多衣服,不但容易長痱子,而且過度的保護會使寶寶的身體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變的弱不經風,有一點風寒就不適應,容易感冒著涼。

生病發燒時寶寶手腳發冷,那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在醫學上手腳的血管時常因為生病發燒時反射性的收縮而循環不良特別容易摸起來涼涼的,但是這一種手腳發冷的現象並不會因為身體穿的衣服或包的多就能改善,要變暖最好的方法反而是趕快為寶寶退燒,如果身體包的太多反而會使溫度更不容易散掉,甚至於發燒的更高。

最好的處理方法建議為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手腳很快就不冷了。

玫瑰疹(嬰兒玫塊疹)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最標準的症狀是六個月到一歲半大的小寶寶忽然出現發高燒,溫度大多高於攝氏39、5至40度,但是高燒的時候除了兩個小臉頰會燒到紅紅的以外,並沒有其它咳嗽、流鼻涕之類的感冒症狀,小寶寶的胃口、活動力也都還好,檢查起來除了喉嚨有紅腫之外,可能頸部的淋巴腺有一些腫大的現象,有的小寶寶也可以有點瀉肚子。

最常見的是發燒三天,燒退以後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密密麻麻的小紅疹,疹子可以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造成玫瑰疹的病毒,以腺毒病(Adenovirus)及一部份的克沙其病毒(Coxsakie virus)最常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發生的年齡雖然以六個月到一歲半最常見,但是小至兩、三個月,大至兩、三歲的小朋友都可以得到。

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是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這一個年齡的小朋友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之間亂放電的現象。亂放電就會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父母們常會為此嚇的不知所措。在醫學上如果只是玖瑰疹或感冒引起抽筋,而不是得到腦炎、腦膜炎之類的腦子本身疾病。是不會對寶寶有甚麼長久影響或後遺症的,父母不用過度擔心。關於發燒與抽筋的問題本書在另外一章中已經另做討論。

腸病毒所引起的病毒疹

腸病毒除了造成手足口病、咽峽炎爺人談虎變色外,有許多腸病毒中間的克沙奇病毒在感染到小寶寶時,可以使小寶寶除了有感冒症狀外,也會有身體出疹子的現象。這些疹子大部份也是類似於玖瑰疹或痱子的樣子,但是差別是小寶寶同時可以有咳嗽鼻涕等感冒現象。疹子也是三天之內自動褪去。沒有甚麼後遺症。

麻疹

目前因為打預針,已經在都市裡很少見到麻疹,但是有鄉下仍然有人迷信出麻疹對寶寶身體好,而不肯打預防針的,所以仍然可以看到零散的病例。

由母親經胎盤傳給小寶寶的抗體大約到第六個月左右開始消失,這個時候寶寶就有機會得到麻疹。全世界先進國家的麻疹疫苗大多在寶寶滿十五個月大的時候與德國麻疹、腮腺炎一同接種,那時候的效果最好可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功率,但是國內因為怕不到十五個月大有些寶寶就被傳到了,所以在九個月大時先注射一次,到滿十五個月大再打一次。

麻疹傳染到以後大約有七到十四天的潛伏期,早期的症狀,都是咳嗽、流鼻涕、發燒非常像感冒。可是症狀會愈來愈重,咳嗽、發燒會加劇,兩三天後在第一大臼齒旁的口腔黏膜上會出現醫學上稱之謂「克氏斑」的白色小點,同時眼睛也有發紅、怕光有結膜炎的現象。

大約是第四天開始出疹子,疹子是由髮際及頸部開始出,再向下出到軀幹到四肢。這時候嚴重的咳嗽很容易併發肺炎,此外腦炎、中耳炎也是這段高峰期容易出現的併發症。出疹到第三、四天以後可以看到上半身出的疹子是互相連接、融和在一齊的樣子;下半身的疹子則是是分散式。全部疹子大約在第七天才會消退,但是咳嗽可能會多持續一個星期才恢復。

麻疹的疹子在消褪了以後,長過疹子的皮膚會有髒髒的,有色素沉著而且有脫屑的樣子。

麻疹最大的問題是有許多併發症,除了在急性期出現的腦炎、肺炎、中耳炎之外,在恢復以後的幾個月到兩三年之間,都可能因為殘留在腦內的病毒再引起另外一型稱之為亞急性硬化型全腦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的疾病,孩子的身體發育,智能,行動都因腦部受損退化而變的非常怪異,雖然發生的機會不多,但是醫學上仍非常注意。。

因為現在年輕一代的醫師看到的麻疹病例不多,時常會不認得這個病,這一種疹子是主要的特性是:出疹子的時候會同時有高燒、嚴重的咳嗽,眼睛發紅、怕光。

德國麻疹(俗稱風疹)

也稱三日疹,因為一般三天之內就消失,症狀不重,可能有點發燒,但溫度不會太高,有的人有點關節痛。

現在也像麻疹一樣,因為打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的預防針很少見到,但是因為如果孕婦感染到德國麻疹可能會造成胎兒的畸型,在醫學上仍將此病例為重點監測的疾病。

出疹的地方最先出現的是在臉部,在一天內蔓延至全身,可能疹子會有點癢,疹子的分佈很均勻,不是呈融合性。

德國麻疹的潛伏期可以長達兩個星期主要的症狀除了發燒、出疹之外,淋巴腺會在明顯的腫大現象,尤其是後腦及耳後的淋巴腺最為明顯,大約要一個禮拜才會消失。

傳染性單核球過多症

這是一種所謂EB病毒引起的感染,主要症狀也是發燒,出疹子,疹子的型狀是全身密密麻麻平均的細小疹子;但是會有明顯的淋巴腺腫大、甚至扁桃腺化膿。此外肝臟、脾臟也會出現腫大的現象。此種疹子年輕人較多,小嬰兒感染到的較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nne 淘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